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明倫高中ADHD特教研習--談情障學生的特質與輔導


時間104/10/26
地點:視聽教室
主講人:陳玫芬
內容
    過動兒的個性像獵人,任何有在動的東西都會引起他的注意,這個個性跟我們社會期待的農夫個性相違背,所以很難容入社會。
    腦部亮點太多,很難集中注意力。
    完全找不到被肯定的事情。
    慶幸的是ADHD有藥物治療症狀。
    看見ADHD的優勢(有創意、反應快、不記仇)但是沒有煞車、沒有對焦、沒有耐心是他們的弱勢。
    輔導策略:1.特質。2.獎懲分明。3.環境。4.規則用藥。5.勿隨他的情緒起舞。6.預告、提醒、忽略。7.認知行為演練。8.正增強。9.理解一般生(同學)的感受(觀察、疏導)。10.引導學習成就感(例:過動人生-吳沁潔)。11.高中課程是否適合ADHD?對他們而言高中課程就像當掉的電腦。12運動(多巴胺)、飲食(不要吃:汽水、反式脂肪、塑化劑;要多吃:魚、蛤、堅果、各色蔬果、益生菌、大豆)。13.多提示、多鼓勵。14.視覺圖像。15.愛與尊重。16.成功經驗。
    對於有興趣的事情特別有創意。
    ADHD無法控制自己,隱形障礙不容易被社會理解,容易造成自信降低、睡眠品質差造成惡性循環。
    對權威者很服從(例如:教官。因為教官有清楚的規範和紀律,過動兒因此感到安全感)

    一般生不能做的事情特教生也不能做,只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提醒與練習。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電影-灣生回家

       鳥瞰著東海岸的綠水青山,原住民的歌聲在山與海之間迴盪,海上矗立的燈塔是在指引著回鄉的路?還是在跟離家的遊子揮別?睽違了六、七十年的老家,山是否常青?水是否常流?當年爸爸胼手胝足在荒蕪中打造出來的家園,現在是如何呢?
       年初看灣生回家這本書,看到這麼多的故事活生生的被切割,除了感嘆整個大時代的無奈之外,更替這些拋棄在日本的一切,死心蹋地來台灣打拼,努力克服在地的天災(颱風、地震)、人禍(原住民出草)與疾病(蚊蟲多、傳染病多)墾荒疏圳,準備好在這裡定居,卻因為戰敗被台灣遣返,又被母國排擠的日本人抱屈,或許也因為如此,這些在在台灣生的日本人灣生們對台灣的情感有如對母親的孺慕之情。
       電影結合聲音、畫面與影像提醒了我,這些像鮭魚般朔源而返的都是髮蒼齒搖,必須與時間賽跑才能實現回到台灣的心願的老人家,他們站在曾經是家園的土地上,佈滿老人斑的手,如數家珍的指出童年時的景象,聽到中華民國國歌的時候不由自主的跟著唱著:「三民主義,無黨所宗……」讓我想起賀知章返鄉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的心情,最令我動容的是片山清子的這一生日本籍的媽媽被遣返回國,面對不知如何生存的環境,只好將幼小的清子送給台灣人當童養媳,獨自回到日本面對艱難的生活,小女孩心裡認為自己是被媽媽拋棄的小孩,七十年來一直懷抱著遺憾,當她知道媽媽在日本的戶籍上有幫她報戶口的時候,癱瘓在床的老奶奶流出了釋懷的淚,她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女孩終於走出陰影,就像電影動畫裡呈現的畫面:穿著和服的婦女撐起紙傘,瑀瑀的走著,櫻花如她的淚,無聲的飄在風中,忽然,小女孩大聲叫著:『媽媽!』如夢初醒般,她丟下紙傘,回頭抱起這個一直等待她的女兒。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太陽的孩子-溫柔的力量有如陽光,讓你感受到光與熱,自動自發的捲起衣袖




一台又一台的大型遊覽車塞滿了小小的路面,大量的觀光客帶來的噪音充斥整個空間、原住民少女在觀光景點隨著樂聲款擺婆娑,沒有一個人駐足欣賞他們的舞姿,小小的打賞箱裡,不時有一些匆匆的過客像盡義務般丟了錢就走、財團舔著舌覬覦著山與海之間僅存的地面,準備將它們搖身變成海洋渡假村或是海景別墅’……這個海邊的小部落眼看著就要被金錢怪獸吞沒。
大家都覺得現在都是這樣啊!反正祖先留下來的地也是留給我的啊!現在有人買,當然就把它賣掉啊!我不賣他也會去找隔壁買,錢給人家賺……”祖先的土地不斷的流失、族人對部落的認同感越來越低,舒米.如妮不甘於淪落,從修復水圳開始、分水灌溉、尋找支援、說服族人一步一步的復育祖先留下的的田地,克服族人的擔心、財力的窘迫、福壽螺和雜草驚人的繁衍能力與稻米爭地、財團的巧取豪奪……等困難,成功的復育梯田,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勒嘎.舒米用攝影機記錄這所有的過程,拍攝的記錄片—“海稻米的願望感動了鄭有傑導演,於是我們有了太陽的孩子
這是一部修復土地的電影,這是一部尋找源頭的電影,這是一部找回傳承的電影,這是一部認同自己的電影,這是一部與自己和好的電影,走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吧!聽聽土地跟你說-- Maolah kako kisuwanan...(我愛你)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以自己為傲;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聲唱自己的歌;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堂堂正正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被任何人驅趕。
太陽的孩子是部落的孩子,也是所有的孩子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給我老爺買釣竿

自從讀書會看“藥罐子”,子儀老師的導讀之後,就像經過大師開天眼一般,終於認識“意識流”的寫作風格,也開始看懂高行健的文章。
走過大山大水,經歷過大時代的人,筆下寫出來的情感,跟島國人民真的不一樣,看了大半,還是對“母親”那一篇最有感覺,或許他是站在兒子的立場,寫的是即使我事業有成又如何?子欲養而親不在,連幫媽媽牽個墳 ,從不花心思和時間在家鄉的他還要最沒有成就的弟弟打點一切。但是身為母親,我看到的卻是:不管我是否享受的到,不管我是否熬盡了自己,不管從頭到尾體面的衣服只是有一件洗薄的旗袍,就像那個恍惚中來了又走的影子,我只要知道你好好的......

1041003北市立圖書館讀書會帶領人及說故事技巧精進培訓計畫2

第二堂為故事教具課程,課程內容為教具設計與製作,讓說故事不只有想像力,還有活潑的具體實物
時間104/10/03
主題 故事教具課程
主辦: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主講:童玉娟
主講學經歷專長於兒童心理輔導諮商、兒童發展、兒童繪畫療育、兒童遊戲療育及兒童團體輔導與親職教育。曾任中華熊媽媽保母公益協進會秘書長,輔仁大學推廣部、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講師,元智大學講師/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講師、南亞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康寧護校兼任講師、輔仁大學推廣部講師、財團法人精英文教事務基金會講師、苗秀國際文教開發有限公司執行長、台北市私立文瑄托兒所所長、台北市私立玉光托兒所主任、台北市私立民祥幼稚園、開民幼稚園、慈祐幼稚園教師。
    利用說故事治癒偏差行與脫軌行為。

    故事治療的意義:1.時間的陪伴、傾聽。2.幫助個案進行行為改變。3.自編故事達到故事治療的目的。4.情緒調節、釋放。5.形塑人格、品格。6.故事是心靈糧食、基本道德入門教材、反思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故事治療的價值:1.滿足喜愛幻想的天性。2.想像,人類經驗。
    製作教具:1.空間配置圖(平面圖)2.人偶(擬物化的動物、植物、器具、或任何東西),畫在紙上在剪下來,後面貼圓錐體幫助站立。
    診斷標準與分析評量:1.動物、植物=人格特質【太陽、花:行動力強;房子:人際關係;齧齒類動物:膽小;貓:兇、距離;牛:勤;狗:忠;猴子:伶俐;有袋類動物、龜、蝸牛:慢】。2.順序=權威者、掌權者。3.大小=掌權大小。4.位置、順序=由右到左代表此人在心中重要的地位。5.同一空間表示互動良好,彼此親密;不同空間表示互動少,不夠親蜜。6.角色介紹:出場順序代表在案主心中地位,形象代表個性,互動狀態。
    最好的繪本製作不能超過2小時(教小朋友自己操作)只要能表達情緒,就是最好的繪本。
    書本創作後看小朋友用色是表達心情:1.紅、黃、橘混用=快樂、開心、高興。但是紅、黃、橘太多是憤怒。2.藍、綠、紫、黑、灰混用=有壓力、抑鬱;.藍、綠、紫、黑、灰單獨用可。3.天空藍、蘋果綠、白=輕鬆。4.黑、灰、咖啡混用,弄的髒髒的=悲傷、憂鬱、創傷(過動、自閉者常用,表達憂鬱情緒)。5.七彩(彩虹色)=正常。6.黑、黃、白(閃電)混用=恐懼、害怕。

 雖然每一件教具的製作方式對我而言都很熟悉,但是,以故事治療出發,從教到做的過程中,觀察孩子怎麼畫,怎麼用色,怎麼做,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怎麼介紹故事的角色,彼此之間的動力如何流動……種種都是學問,還是學到很多呢!
學到兩種教具做法:我的小書與人偶製作,這些以前在學校都是必修的,不同的是,學會怎麼看孩子介紹角色,出場序,大小,用色等等。自己玩一遍就知道很準,我的順序果然是:爸爸,媽媽,我,姐姐,女兒,兒子,姐夫。

將人擬物化也很有意思,我的家人都好意像喔!風和水的在裡面。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老藥師的法術


最喜歡在家附近的中藥店請他當場配洛神花茶,老藥師掛著老花眼鏡,慢吞吞的從櫃子底下拿印好店名的紙出來,仔細的用手按平,再轉身從那一個個小抽屜裡抓出不同的藥材出來的,左邊第三排第四個抽屜抓洛神,再過去一排上面第二個抽屜抓烏梅,再往旁邊伸手抓甘草,下來抓山楂,回頭抓陳皮……抽屜上都沒有藥材的名字,但是那隻手伸到哪裡,他心裡想要的藥材好像會自動跑到他的手裡一樣,好像魔法師施起召喚術-急急如律令!所有的藥材就到齊了。

穿條紋衣的男孩(電影)-鐵絲網內的友情

看過書再看電影,每每都會產生失落感,老實說,在這裡亦然。
不過,導演巧妙的運用畫面製造的美感,替電影扳回一成,例如:二戰時期的蒸汽火車必須靠著黑煙與火花才能推動這龐大的怪物,坐在火車上的人在輕鬆的享受掠過眼前的美景與快速到達目的地的同時,似乎在暗示即將要說出來的故事,就像這個噴著黑煙與火花怪獸般的猙獰。還有,集中營的煙囪裡排放的那一縷黑煙,硬生生的橫亙在潔白的雲裡,是不是就像他們怎麼遮掩也無法粉飾的惡行?
不過,直接的畫面也會扼殺看書時一層層剝開的想像力,電影一開始就看到無悠無慮的小男孩在掛滿納粹旗幟的街道裡亂跑,張開手臂,模仿自己是一台轟炸機飛越這個城市,讓看電影的人立刻知道這部電影講的是二戰時期納粹的故事,失去了探密的神秘感。

控訴納粹的電影和故事在書海裡多如牛毛,我還是喜歡原著講故事的方式:讓一個離開了朋友與心所屬的家,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忙於家計,惟一的姐姐正值討厭小孩的青春期,愛看冒險故事的小小探險家,獨自一人似懂非懂的,剝剝弄弄的挖掘出屬於他自己的秘密。

穿條紋衣的男孩(書)-小男孩在真實世界的探險



看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書中9歲的小男孩最愛的探險一樣,而且是把自己裝進小男孩的心靈裡去探險,用他含糊不清的口齒、孩子的性情來解釋大人的行為和想法,立正站好,單手平舉胸,口中大喊著:『希特勒萬歲!』這樣奇怪的敬禮方式意味著彼此間談話結束,當『炎首』到他們家吃飯的時候,家裡戒備森嚴的樣子讓他覺得新鮮,看到圍欄內穿著藍色條紋的孩子,心中羨慕他們可以整天都穿著睡衣都不用換上筆挺確令人渾身不舒服的外出服……
書背後面的引言也很棒:………遇到這種得獎無數,口碑載道的書,我們通常會有很多話想說,迫不及待的向你介紹劇情,但是這一次,我們決定不那麼做,希望你能在完全不知道故事的情況下,自己和書中男孩布魯諾一起探險。
與我心戚戚,不知道這篇引言是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