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無聲的告白/伍綺詩著/李靜宜譯/悅知出版



 
想留在美國,必須像幽靈般,頂著死人的名子,假裝是早期赴美蓋鐵路的華工第二代,在鍋碗瓢盆與肥皂水齊飛,與蟑螂老鼠共之一室的環境下卑微的掙錢養育下一代,在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裡,期待孩子認真念書,替他爭一口氣,而這批哈佛、麻省畢業的精英們,用在大學教授終身職的薪俸養育著第四代,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又是什麼呢?
 

詹姆士因為膚色不同而受排擠,他一心想融入白人世界;瑪芮琳因為性別不同而受排擠,她卻一心想突出於男人佔有的領域。兩個人都期待孩子彌補自己人生的缺憾,在自以為是「愛」孩子或是「幫」孩子的心態下,不斷的拉扯,將他們最心愛的孩子逼向絕境。

「莉蒂亞,我相信你已經受不了高二的物理了,我們何不直接跳級,先修大學的課程?」媽媽送給莉蒂亞的「禮物」永遠只有書,而且是媽媽想看並且也期待女兒讀懂的書,這是她的夢想~「成為一個超凡卓越的成功女性,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阻撓她」但是婚姻、丈夫、孩子與原生家庭的教養,像牢籠一樣的把她困住了,她只能把期望都放在這個外型上最像她的女兒身上(就像是一個可以重新來過的她),引導她、栽培她、形塑她、鞭策她甚至暗示她,把她認為(自己也做得到)的努力與認真的標準放在女兒身上,當然也期待孩子透過這樣認真努力爭取她一直想要卻得不到的「傑出」;莉蒂亞為了留住媽媽,不斷的扭曲自己迎合她,即使越長大功課越難,還是假裝很有興趣、樂此不疲,其實她最有興趣的是如何取悅媽媽,才能將她留在家裡,她最樂此不疲的是,媽媽一次又一次欣悅的眼神和承諾她「明天再做」,其實她對再做幾遍一點都不關心,她在意的是「媽媽答應她明天會再陪著她」,在媽媽拉著她研讀那些她一點都不擅長也沒有興趣的科學課程時,她也在用自己的乖順聽話,把媽媽拉的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

除了母女之間的拉扯,還有父親對女兒的期待,這本書講到美國70年代的華人在族群融合、白種女人在職場與人生發展、一般社會對這樣家庭的眼光、這樣家庭的孩子在這個世代變遷的環節上心裡的掙扎與對族群認同上遇到的困境;讓我想到同一時代的故事《姊妹》的主人翁~那位偷偷替黑傭寫書的史特基,除了站在黑人那裡為黑傭發的立場與世界為敵之外,她選擇出外工作、選擇不扭曲自己變成「男人喜歡的女人」、選擇她喜愛的寫作、選擇撰寫她關心的議題等等,在那個時代都被視為異端,在這個時代卻已經被接受的事情而我們這個時代,不也是有很多事情被視為異端嗎?會不會在幾十年之後,這些事情也會被大眾理解並接受了呢?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請帶我回家,羅賽兒/麥可.辛森、蘇西.芙蘿芮合著/張琇雲譯/時報出版



 為什麼他們做得到?冷靜、信任還有平時的訓練......
2001911
00:30-雷聲大作,住在紐澤西州的麥可.辛森起床陪伴嚇的渾身發抖的羅賽兒。
05:00-麥可起床盥洗後,為羅賽兒套上導盲鞍,出門工作。
07:50-麥可和羅賽兒進入紐約世貿中心的一號塔(北塔)78樓昆騰公司的辦公室準備即將開始的業務會議。
08:46-美國航空第十一次班機衝撞世貿大樓北塔93~99樓之間的區域,身在大樓裡的麥可聽到砰的一聲巨響,大樓本體搖晃並緩緩倒向西南方,以慢動作傾斜了約20英尺,窗外的大火、濃煙、殘骸還有人類的尖叫聲充斥著整個環境,羅賽兒從桌子底下鑽出來,靜麥可的指示。
08:48-麥可手握導盲鞍對羅賽而下達指令:「Forward」人狗合一開始行動,即使不斷的有物品從上方墜落,羅賽兒依然冷靜的在滿地殘骸和慌亂的人群中,帶著麥可找到中央樓梯,與所有急著想逃離這棟大樓的民眾們,一起步行下樓。
09:59麥可在距離大樓100英尺處稍事歇息,後方的南塔卻開始塌陷,電光火石間,石塊、金屬、玻璃、大樓殘骸從天而降,,麥可抓起導盲鞍與羅賽兒一起逃命,還沒緩過氣來,300英尺高的煙塵,不想放過他們似的,夾帶著煙霧、水泥粉塵等等有毒氣體,如地獄使者般向他們襲來,灰塵同時灌滿了麥可和羅賽兒的喉嚨和肺部,羅賽兒靠在麥可的右側,一絲不苟的帶路。

這是美國史上最慘烈的恐怖攻擊事件,很多眼睛看得見的人都在慌亂中喪生,或因為驚慌而絕望,失去逃生的動力,麥可與羅賽兒倖免於難,大家都認為是一項奇蹟,看完整本書之後,我覺得這些都並非偶然,麥可雖然看不見,卻在信任他的父母教導下,培養出獨立的個性,即使受傷,也不會禁止他去嘗試冒險,拒絕享受特權,期許他與大家公平競爭,融入社會,在這樣的鼓勵下,麥可利用回聲定位測出靜態物體的位置、從氣流中感受動態物體的行動、讓他自在的在生活空間中穿梭,一點都不為視覺所困,平時利用白手杖走路時,他會到處探路,熟悉路線之後,再帶著導盲犬走不同的路,他從不讓導盲犬認為每天走的路都一樣,或許這也是他與羅賽兒能成功逃離險境的原因之一。

誠如他自己在前言理提到的「我認為最精采的部分,不是我如何逃出世貿大樓,而是我如何進到那裡。」閱讀這本書,除了跟著麥可一起經歷911事件,更大的收穫是跟著麥可一起成長,學習他不被殘障侷限、自我開發、信任夥伴也信任自己的人生。


《我的兩個媽》/查克.華茲、布魯斯.利特菲爾合著/廖彥喬譯/基本書坊出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khwaef1I
19歲的青少年,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庭和彼此相愛的媽媽們,挺身在美國愛荷華州眾議院,為同性婚姻的公聽會進行遊說,短短三分鐘的演講,不只贏得了全場的掌 聲,更在YouTobe 被瘋狂點閱並轉載,儀表堂堂的外貌,翩翩的風度,成熟穩健的台風,還有那難以掩飾的自信與誠懇,征服了所有的人,一夕爆紅之後,媒體實地採訪,節目邀約, 報紙邀稿等等,讓他有答不完的問題與應接不暇的通告,於是,他寫了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學會服從、信實、善良、友愛、虔誠、助 人……等等美德,他的兩位媽媽不離不棄的愛與相守,讓他學到忠貞不渝的愛情,更是許多家庭都教不會孩子的,他們一起通過了被排擠,被霸凌,被體制否定與疾病的考驗,證明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是要彼此尊重、彼此相愛、信守承諾,誠懇的溝通和相互的包容;一男一女的婚姻並不能保證做到這些。
然而,不管是法律,社會期待,宗教信仰,甚至父母家族,都不允許同性婚姻合法,也不願意保障同性伴侶的法定權益,認為「你們愛在一起是你們的事,只要不要 搞的像真的一樣還要結婚就好了啊!」這種心態,讓我想起去年看過的一本討論種族隔離的書-姐妹,書中西莉小姐在為丈夫助選州議員的政見發表演說詞:「平等但隔離」
如同查克在國會裡說的:「你們的決定不會改變我們,也不會改變我的家庭,而是改變法律如何看待我們……」
什麼時後,我們成熟到可以放下成見,讓大家可以放心的做自己?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出走》艾莉絲.孟若著/張讓譯/時報出版




吁!終於看完了!好久沒有看這麼需要專心、認真、用心看的書了適應一個全新的寫作風格,很多原本已經休息的感官都要拿出來用,努鈍的我,笨拙的在文字間反芻著,反覆看了好幾遍才稍微有點懂;不過雖然看的時候很辛苦,卻在反覆咀嚼的閱讀中,領會另一種寫作方式,作者-艾莉絲.孟若以精簡的文字,只給讀者最起碼的線索,讀她的書要像偵探辦案一樣尋現場的蛛絲馬跡追蹤思考,自己去拼湊故事的全貌,此書的譯者以「用茶匙來衡量汪洋」來形容讀者的茫然,確實很貼切,我讀第一次的時候,覺得自己像看到滿地散亂且不知道答案的千片拼圖,必須從碎片裡一片一片的找尋彼此之間的關係和連結,即使故事講完了,手中的拼圖只能給我一個大約輪廓,反覆讀幾次之後,這個輪廓才漸漸明顯,即使這樣,彷彿在這個主角背後還有其他的陰影搖晃著,誘惑著我去找她……
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任何疑惑只要動動手指頭,幾秒之內就可以輕鬆解惑,我們已經習慣消化別人解釋好的東西來滋養自己的思考;或許我們早就不習慣也沒有耐心去試著讀懂這樣的創作了,又或許,嘗試著讀懂孟若在說些什麼,是不是也算另一種對時代潮流的抗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