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作者:張閔茿/三采文化,2017.12/ISBN:978-986-342-915-9

 

你不會叫一個缺腿的人跑步、瞎眼的人看花、失聰的人傾聽,因為你知道他們做不到;但是你會叫一個憂鬱的人開心一點,不要想那麼多就好了,因為你不了解感受快樂與安全感有這麼難。這本書的作者走過憂鬱深谷,剖開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困難,讓大家知道,他們真實的恐懼、自責、孤獨、悲傷與無力感,她勇敢地承認自己永遠也不會康復了,沒關係,只要懂得與這樣不舒適的自己相處,知道該以怎樣的態度活下去,適度的原諒自己,不再憎恨自己,並搞清楚什麼時候必須正視問題,做出改變;雖然緩解、復發不斷循環,身體與心靈的煎熬經常讓內心冒出放棄努力的想法,在內心中想像著終點線的意念,鼓勵自己再多跨出幾步,即使進步非常緩慢,還是要活著往前走。


書中佳句:

54-感覺到悲傷就是悲傷,你感覺到痛苦就是痛苦,這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你感覺到的,就是真實的。」

每當人指責時,我不會意識到辦別對方的批評是否理性,是否該全盤接受,總相信錯的一定是我,所以當我努力到了極限卻還是做不好的時候,便會不斷責備自己,以至於產生痛苦、焦慮的感受。

我的感受被別人認為是假的,以至於我不知道什麼是真的,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相信,那我還能相信什麼?若我的性格不被允許存在,那麼,我是誰?我連悲傷的權利都沒有,那麼我存在的意義和資格仍成立嗎?

換個角度看自己與他人:

1.      肯定自我的感受-當別人對你的感受說不負責任的評價時,你不需要再幫著別人攻擊自己,認定自己無病呻吟,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才能擬定對策,改善問題。

2.      了解他人的侷限性(不理解或是無法看到自己真實的感受)-他不理解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並不是我真的太爛,而是他的問題,是他沒有能力理解我。

相信自己:憂鬱症患者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被讚美會認為那是假的,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如果你是稱讚的那一方,試著去同理他們的焦慮,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思考;如果你是憂慮症患者,或是性格比較自卑的人,可以提醒自己,或許別人的讚美是真心的,給自己一個被稱讚的機會。

76-霸凌

淪為受害者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施暴者看上你,因為你自卑錯若,對你施暴容易獲得成就感。(要是那個時候我有能裡保護自己就好了)

98-憂慮?

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的環境、心理創傷、人格特質、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像光譜,所有的人散布在不同的位置

116-智力高低的確會受到基因影響,但智能不是終身不便的,可以透過努力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找到自己的幸福。

152-面對挑戰時要鼓勵自己,而不是把敵人想的多強大,自己嚇自己,專心做好自己那部份就好了。(自我應驗理論-主觀想法影響行為,導致先入為主的假設成真)

162-停止自責

不是一味的要求別人同理、包容,自己不負責任,也不是放棄嘗試、避免錯誤,而是從經驗中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生理及心理的狀態,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並在失敗、受傷之後、習得療傷與自救。

不要隨意的跟人家說:「不過是期末考(失戀、沒錢、房貸……)而已,又沒怎樣……」請進入別人的現象場,去同理對方的感受。

109-終於找回自己了

我們都愛著彼此,卻因為自身的侷限性,讓對方感到痛苦。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換位思考去同理對方的難處,同時也需要給彼此一個機會,去和過去受傷的自己和解,期待更幸福的生活。

170-寂寞,會傷害尊嚴

憂鬱症第一個重要的感受就是寂寞,感受不到跟他人的連結

感受是<宛如困在一層透明薄膜裡的奇異生物,看的到外面的人做什麼,卻聽不到摸不著,只能猜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不確定他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憐憫?施捨?

226-復原之路

真正的正常人是不存在的,眾多的差異與衝撞而產生特殊的個人,不需要去讓自己變的不奇怪,要了解自己的特色,發揮天賦與適應缺陷,好好與自己相處。與其期待他們一勞永逸的康復,不如陪伴患者建立更強健的心靈,度過種種挑戰。

006-推薦序

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憂鬱症,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呼應,是這本書最珍貴之處,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

改變認知、尋求社會支持、接觸自己的情緒、自我覺察

也許我這輩子都好不了,那我就和症狀憶起活下去吧!

面對心理疾病,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012-自序

透過心理學自我剖析的憂鬱症自傳

未來的日子,該怎麼看待自己?怎麼麼活下去?

與憂鬱症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