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那啊那啊!神去村—清新、超凡、脫俗,就像森林裡的小精靈


習慣紙醉金迷的城市男孩平野勇氣,被海報上的美女吸引而自投羅網走入山林,展開一連串嚴格的集訓和一整年魔鬼訓練。

勇氣就像我們每天在路上會擦肩而過的年輕人一樣,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社團和女友、心情不好去喝酒、用破鑼嗓子唱卡拉OK、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手指隨時在手機上滑呀滑……即使到林業事務所報到集訓,還是本性難移的上課打瞌睡、滑手機、心不在焉,真的到神去村實習一年才發現,帶領他的指導員根本就是近似原住民的生猛人類(飯田與喜),稍微犯錯就會被責罰,最常被教訓的一句話就是:「山裡什麼事都會發生,不可以這麼隨便!」

"嬌嫩的勇氣怎麼經的起這般折磨?幾次逃跑失敗,只好硬著頭皮跟著村民一起工作,中午一起吃家裡帶的便當,一起喝從山谷裡清澈的小溪撈起來的水,學著自己解決各種問題,真的有困難的時候大家會一起為過來幫忙,最後癱軟在卡車上,跟著這一車男人一起唱著山歌回家,勇氣不知不覺的愛上這個環境,當其他的城市孩子來當觀光客的時候,面對和當年的他一樣吵鬧、喧嘩、膚淺、大驚小怪的年輕人,勇氣已經無法忍受這樣的自己了。


原著的書也很好看,故事講的更深入、也看到更多慢活的態度,我覺得電影這樣改編也不錯,雖然加了一些東西,也刪減了一些很精采的部份,但是都讓我感受到對的崇敬,還有這些靠山吃山的林業工作者敬業認真的態度。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車諾比的悲鳴 讀後


車諾比災前和災後城市景觀的對比
一個有河流沖積,土地肥沃的平原,人們按照季節播種、耕耘、收割農作物,在東歐人的眼中令人艷羨的世外桃源--烏克蘭,1986426凌晨的一聲巨響,二十世紀最嚴重的科技浩劫,讓它從大家覬覦的膏腴之地一瞬間變成避之惟恐不及的鬼域。


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普羅米修斯忍受著永無休止的懲罰,從天界偷""到人間,熟食、禦寒、照明、驅趕野獸、製作器皿……人類從此脫離野獸的生活;但是貪得無饜的人啊!還想從上帝那裡偷取更便宜的能源--"核電",希望夏天可以躲在冷氣房穿長袖,冬天可以穿著薄襯衫在暖器前打瞌睡,肚子餓了?三分鐘之內要吃到熱呼呼的咖哩牛肉燴飯,出門辦事?要搭乘最快最平穩最舒適最好再便宜一點的交通工具……然而,上帝的逞罰呢?這一次沒有好心的天神替我們抵擋一切災難,也沒有方舟讓我們躲過天譴,這一次,核電廠爆炸釋放的輻射污染,無差別的破壞每一個活物的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皮膚、毛髮、......這一次不斷被啄食的不只是肝臟,而是所有的內臟。


中國人最有創意的刑罰--凌遲:把你用細細的漁網像捆豬蹄一樣的綁到肉滿出來,再從最敏感的部位開始,一刀一刀的切掉那些滿出來的肉,每一刀都不會致命,讓你保持清醒的感受痛苦直到死去。被輻射污染後的人所遭受的恐懼,比凌遲更可怕,今天皮膚像乾燥的樹葉般剝落,下個禮拜頭髮一把一把的掉落,隔幾天咳嗽的時候被自己的內臟嗆到,皮膚從藍色開始,紅色、灰褐色......不知道變成什麼顏色的時候才會死,"死亡"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上天的一種恩賜。對倖存的家屬而言,獨活也是另一種折磨,相愛的新婚夫妻卻不能相擁,唯一留給她的遺腹子,像避雷針一樣的吸收了所有的輻射,犧牲自己的小生命帶走了畸形、痛苦和疾病,卻留下年輕的媽媽一個人面對孤獨和不知道何時才會輪到她的折磨。對車諾比鄰近地區的居民而言,輻射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嚐不出來的東西,他們照樣唱歌跳舞,喝伏特加,他們不願意被強制搬離家園,直到鼴鼠在土裡窒息、金龜子、蜜蜂、蚯蚓和蛆都不見了,才發現輻射對身體的危害,但是一切都已經太遲了,你不知道那冷陰陰的刀,會在什麼時候找上你,或許是找上你的孩子,或是孫子,或是......凡從你身所出的每一個......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大師出手果然不凡,張曉風不論是用字遣辭、歷史人文、文化深度、國學涵養等等都令我嘆為觀止,看似信手拈來的心情或遊記,裡面確有著大江大海的壯闊,這本書值得收藏在書櫃最明顯的位置。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感動之處
        描寫與父親之間的「塵緣--她的父親到老年時漸漸忘記越來越多的事情,唯一不忘的事田裡的莊稼要怎麼種,季節到了要收成等等,為了填飽肚子必須要努力的事,這樣的一個為家付出的老人,老來竟不容許子女多寵愛自己一點……你是有演講順便回來看我?...... 叫你不要回來、不要回來你不聽……我有一點不知所措,中秋節,我丟下丈夫孩子來陪他,他反而罵我。…….這個鐵錚錚的的北方漢子受不了柔情,不能忍受自己受恩寵…….
        對蒙古的感情,就像他曾經是家人,即使分家了,那文化上和情感上的牽繫,就像無形的臍帶,永遠連繫著,看她獨立的路上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那份不忍的心,就像母鳥看著振翅欲飛,但總是被枝葉擦撞甚至跌落在地的小鳥一樣;就像母親面對空盪的家,看著牆壁上一寸一吋長高的痕跡、櫃子最底部掉出來的玩具、桌沿的巧克力醬、牆上曾經掛著飛鏢靶的曬痕和那一圈圓形以外曾經射歪造成的小洞……
        曠野中,人的心情和感覺都會跟著情境改變,連他們的歌也是,情人相約在夜晚,連星星都已經到齊了,依人都尚未出現,這種浪漫應該也只有在蒙古這種大草原才會發生吧?
        圍牆裡盪鞦韆的女子,除了享受風在耳邊吹過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可以一窺牆外的世界,在封建社會裡被"圈養"的女人,只有靠此一途聊慰好奇之心。 

       張曉風能感動我的感動,發我的不平之聲,又能引經據典的讓我了解許多典故,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燦爛千陽


看完追風箏的孩子,我覺得在阿富汗生活的人好辛苦,連年的戰禍、種族歧視、塔利班政權極權統治…..等等,但是,看完燦爛千陽我不盡掩卷嘆息,阿富汗的女人更辛苦,除了大環境的動亂不安之外,還得承受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不能獨自上街、不能大聲說話、身體任何一部份都不能讓丈夫以外的人看見、不能上學、不能工作、不能與男人有眼神接觸………違者就嚴厲鞭打甚或亂石打死,所以女人的命運只能看運氣,若是丈夫脾氣好一點,不常打人的話,面對的命運頂多就是與大家分享丈夫(伊斯蘭教允許一個男人有四個太太)即使丈夫在外偷情,只要幫忙掩飾就好了;命運不好的,丈夫在外生活有任何不如意,就回家就找太太當出氣筒:太太不能生孩子?打,飯煮太硬?打,打完回頭吃飯,飯冷了?再打……

故事緣起
                 一個是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根本就不該出生的私生女瑪黎安,連媽媽都否定她存在的價值;另一個生在中產階級的家庭裡,有教他讀詩的爸爸和疼愛她的媽媽,有理想有抱負,前途一片光明的萊拉;可能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兩個人,卻因為戰爭和這些束縛女人的社會規範被迫生存在同一屋簷下,共同忍受因為戰爭或是丈夫的家暴導致身體和心理的摧殘和屈辱,對瑪黎安而言,萊拉和孩子在她獨自忍受恐懼和虐待19年之後進入她的生活,解除她孤立無援的窘境,帶給她從未享受過的親情和友情;對萊拉而言,瑪黎安是她人生在最晦暗的階段的盟友,她知道她們必須站在同一陣線,保全瑪黎安就等於保全自己,在媽媽因為兩個哥哥戰死沙場而失去生存意志之後,和瑪黎安的相依為命讓她們彼此之間產生了母女般的情感。當丈夫再度抓狂,失去理智,幾乎至萊拉於死地的時候,瑪黎安內心裡潛藏的母性激發了她,拿起身邊的鐵器,結束了丈夫的生命,也結束了兩人悲慘的命運。
                瑪黎安這一生都在等待有人來解救他,小時後受不了媽媽對命運的報怨,希望爸爸來拯救他,走出爸爸藏她的小屋之後,才知道她是爸爸不願公開的那一部份,結婚後一度以為丈夫才是她的救贖,幾度懷孕失敗之後,才知道她不過是丈夫為了生產兒子和洩慾的工具,重複的希望、失望、受傷之後,她乾脆把自己藏起來,藏在布卡(阿富汗婦女穿的衣服,全身上下都被遮住了,只有眼睛的部份是網狀布)裡面或是藏在房子裡面,她不敢再接受任何情感,因為她受不了再度失望。

              萊拉跟他相反,萊拉的爸爸很重視教育,家庭幸福美滿,童年無憂無慮,還有一個從小青梅竹馬的男朋友,是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所以即使在困境中,萊拉還是積極努力的反抗和逃離,她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遇見瑪黎安之後,萊拉源源不絕的愛和生命力影響了她,瑪黎安終於得到了她這一生一直等不到的東西家人的愛,那份甜蜜與溫暖反而讓瑪黎安生出力量,成為萊拉的救贖。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波隆納插畫展


每次陪女兒看畫展,十次裡面有八次看不懂,今天看這個波隆那插畫展,是屬於八成的那部分,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好不容易看到以前陪孩子讀繪本的時候的作家,有一點他鄉遇故知的感動,終於遇到認識的了!!
還好,我的優點就是把它看完,至少我認識到所謂的插畫界的奧斯卡獎是國際格林童話插畫展但是,這個波隆那插畫的選拔,確是讓新銳畫家初試啼聲之處 許多出版業者就是在這裡挖掘人才的。

隔行如隔山,女兒看到的就是原稿比較有生命力,水彩用色好乾淨,畫面很豐富.....等等,我絕對講不出來的話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遠山的回音--當痛苦的呼喚消失在遠山之間,胡賽尼依然不忘給我們一個絕美的回音。


    一個饒富想像力的父親給子女說的床邊故事和疼愛妹妹的哥哥哼唱著傳統的童謠,像串起珍珠項鍊的那一根線,連繫著一個個看似零散卻息息相關的故事。

    不同於追風箏的孩子阿米爾內心那個誠實的自己,讓我們看到了最真摯的友誼;在遠山的回音這個故事裡,胡賽尼妙手一揮,把這一條珍珠項鍊灑落一地,在它們跳躍在空中和地板中間最令人目眩的那一刻,把每一顆珍珠都做了特寫。

    有一點像蒙太奇電影,這個故事的小人物搖身一變,成為下一幕的主角;再下一幕,剛才男女主角小時候一起盪的鞦韆、甚至承受鞦韆重量的那一棵老樹搖身一變又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每一個故事出現的人物、汽車、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珍珠項鍊的每一顆珍珠拆開來看都晶瑩剔透溫潤滑溜一樣;當故事回到那一對小兄妹再度相逢,哥哥已經老到只記得當初哄妹妹入睡的童謠的下半句,而妹妹幫他補上他一直想不起來的另一半的時候,就像整張拼圖終於完成了最後一塊,所有的故事到這裡都完整了。

    我看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本書是追風箏的孩子,生動的描寫小男孩的內心世界,讓我幾乎以為就是他的自傳,從阿米爾的心眼裡,讓我一窺陌生的阿富汗喀布爾普什圖人哈札克人遜尼派什業派、神學士、聖戰士以及當地嚴重的種族歧視、階級地位和同樣是穆斯林但是不同派別卻形同水火等等文化之究竟,讓我即使沒有行萬里路,透過閱讀也能認識這個讓我又怕又好奇的『恐怖份子之都』,也透過閱讀,才知道很多誤會都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價值觀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面對異己,包容和尊重應該是放在最前面的。

    即使文化不同,內心的感動卻一點都不受影響,他的故事裡總是有一些情節,讓我立刻掉入自己人生的情緒(或是難題)裡,不自覺的放聲大哭或是會心一笑,他的故事總是圍繞著愛與信任,讓我願意千千萬萬遍(在追風箏的孩子書裡那位忠誠的朋友哈山對他的小主人阿米爾說的話)的一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