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作者:張閔茿/三采文化,2017.12/ISBN:978-986-342-915-9

 

你不會叫一個缺腿的人跑步、瞎眼的人看花、失聰的人傾聽,因為你知道他們做不到;但是你會叫一個憂鬱的人開心一點,不要想那麼多就好了,因為你不了解感受快樂與安全感有這麼難。這本書的作者走過憂鬱深谷,剖開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困難,讓大家知道,他們真實的恐懼、自責、孤獨、悲傷與無力感,她勇敢地承認自己永遠也不會康復了,沒關係,只要懂得與這樣不舒適的自己相處,知道該以怎樣的態度活下去,適度的原諒自己,不再憎恨自己,並搞清楚什麼時候必須正視問題,做出改變;雖然緩解、復發不斷循環,身體與心靈的煎熬經常讓內心冒出放棄努力的想法,在內心中想像著終點線的意念,鼓勵自己再多跨出幾步,即使進步非常緩慢,還是要活著往前走。


書中佳句:

54-感覺到悲傷就是悲傷,你感覺到痛苦就是痛苦,這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你感覺到的,就是真實的。」

每當人指責時,我不會意識到辦別對方的批評是否理性,是否該全盤接受,總相信錯的一定是我,所以當我努力到了極限卻還是做不好的時候,便會不斷責備自己,以至於產生痛苦、焦慮的感受。

我的感受被別人認為是假的,以至於我不知道什麼是真的,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相信,那我還能相信什麼?若我的性格不被允許存在,那麼,我是誰?我連悲傷的權利都沒有,那麼我存在的意義和資格仍成立嗎?

換個角度看自己與他人:

1.      肯定自我的感受-當別人對你的感受說不負責任的評價時,你不需要再幫著別人攻擊自己,認定自己無病呻吟,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才能擬定對策,改善問題。

2.      了解他人的侷限性(不理解或是無法看到自己真實的感受)-他不理解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並不是我真的太爛,而是他的問題,是他沒有能力理解我。

相信自己:憂鬱症患者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被讚美會認為那是假的,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如果你是稱讚的那一方,試著去同理他們的焦慮,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思考;如果你是憂慮症患者,或是性格比較自卑的人,可以提醒自己,或許別人的讚美是真心的,給自己一個被稱讚的機會。

76-霸凌

淪為受害者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施暴者看上你,因為你自卑錯若,對你施暴容易獲得成就感。(要是那個時候我有能裡保護自己就好了)

98-憂慮?

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的環境、心理創傷、人格特質、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像光譜,所有的人散布在不同的位置

116-智力高低的確會受到基因影響,但智能不是終身不便的,可以透過努力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找到自己的幸福。

152-面對挑戰時要鼓勵自己,而不是把敵人想的多強大,自己嚇自己,專心做好自己那部份就好了。(自我應驗理論-主觀想法影響行為,導致先入為主的假設成真)

162-停止自責

不是一味的要求別人同理、包容,自己不負責任,也不是放棄嘗試、避免錯誤,而是從經驗中去了解自己的能力,生理及心理的狀態,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並在失敗、受傷之後、習得療傷與自救。

不要隨意的跟人家說:「不過是期末考(失戀、沒錢、房貸……)而已,又沒怎樣……」請進入別人的現象場,去同理對方的感受。

109-終於找回自己了

我們都愛著彼此,卻因為自身的侷限性,讓對方感到痛苦。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換位思考去同理對方的難處,同時也需要給彼此一個機會,去和過去受傷的自己和解,期待更幸福的生活。

170-寂寞,會傷害尊嚴

憂鬱症第一個重要的感受就是寂寞,感受不到跟他人的連結

感受是<宛如困在一層透明薄膜裡的奇異生物,看的到外面的人做什麼,卻聽不到摸不著,只能猜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不確定他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憐憫?施捨?

226-復原之路

真正的正常人是不存在的,眾多的差異與衝撞而產生特殊的個人,不需要去讓自己變的不奇怪,要了解自己的特色,發揮天賦與適應缺陷,好好與自己相處。與其期待他們一勞永逸的康復,不如陪伴患者建立更強健的心靈,度過種種挑戰。

006-推薦序

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憂鬱症,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呼應,是這本書最珍貴之處,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人。

改變認知、尋求社會支持、接觸自己的情緒、自我覺察

也許我這輩子都好不了,那我就和症狀憶起活下去吧!

面對心理疾病,最大的智慧,就是承認我們的無知

012-自序

透過心理學自我剖析的憂鬱症自傳

未來的日子,該怎麼看待自己?怎麼麼活下去?

與憂鬱症共處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何不認真來悲傷

 

「悲傷把我帶進了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己人生的困境,獨自跋涉,路上拾起一些失落之物,也放下一些沉痾……循著悲傷軌跡,畫出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圓,也許,那是在喧嘩濁世中,我僅存的乾淨。」

家庭、感情、手足、親情……每一個人都對不起他,而他卻對每一個人都真情付出,所以他感受到被判、被遺棄、被排擠、被孤立、被挑剔、被忽略……所有負面的感受都被他體驗過了,高學歷、高成就、高收入的他,捨不得放下人生勝利組光鮮亮麗的外衣,就無法面對千瘡百孔的瘡疤,在這裡,他撥開傷口,揭示眾人。

我的真心話:若不是讀書會指定這本書,我一定讀不下去,這本書除了枯燥的個人家族史之外,還有作者喃喃自語滿滿的負能量,我不認為作者真正面對自己了,雖然他把傷口都揭開了,但是,他只想讓讀者看到他有多可憐,別人有多對不起他而已,他還是認為傷他的都是別人,父母、情人、兄弟、學生,並沒有面對真正的那個軟弱、只把過錯推給他人,自己永遠是聖人的自己,或許我這樣說,好像在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揭開的傷口上撒鹽,但是,我真著覺得他這樣下去,只能繼續悲傷。

《何不認真來悲傷》作者:郭強生/2015.9遠見天下文化出版/ISBN978-986-320-833-4(平裝)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讀後心得

 

如果在你身上,同樣的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是你自己的內再模式

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10個轉念,升級你的生命軟體

是不是每句話都戳中內心脆弱的那一點?這位心理學家用柔軟的方式,帶著閱讀者照見自己的內心。

收錄佳句:

85-孩子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接納與支持

父母希望孩子"乖、聽話",給孩子種種限制,以確保孩子生活在一個可控制的安全範圍,這些屏障在保護的同時,也限制了人生的種種可能。從小被剝奪自我的孩子,自我價值低(對自我的主觀評價)。

自我價值高的人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因此,他們一邊恐懼,一邊挑戰自己,敢於走出父母為己設置的舒適空間,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自我價值低的人,盡一切且可能把自己停留在目前這個安全,舒適的空間裡,,不是沒有動力,而是內在的恐懼,是自我價值再決定這一切,是"拖延"的真相。

96-承認和接納我們的情緒,並不一定它是對的,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功能和存在的理由,都是可以善用的力量。接納自己的情緒,察覺內心,度過恐懼。

121容、忍

感受到委屈或是負面情緒,用超越方式(換位思考、拉遠時間、不執著於失去的價值,反思得到的價值-曼德拉寬恕政敵,因為他看到國家利益,與內鬥的損失)

132喜歡與討厭

看到正面動機,找到具體方法

面對語言攻擊,只是自己感覺受到深害,他人的喜歡與讚美,都與自己無關。

156溝通

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當你看到對方的時候,當然啟動了他的防衛機制(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溝通,要先看到對方做得好的部分,再一起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144-關係

告訴他,你希望他用什麼方式對你,否則,他只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對你

170-親子

有些人25歲那一年就已經死了,直到75歲那一年才埋葬(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的堅信)

176-親密關係(沒有恐懼)

把抱怨變成請求-坦誠地表達內心真誠的期待,提出自己的擔心,恐懼就會減弱

206-關係

對事不對人”-目中無人

對事先對人”-事在人為,當人的價值被看到了,才能緩解彼此的關係

一切關係的緊張,只因你目中無人,先肯定人的價值才能決問題。

292-我是脾氣好”?還是討好”?

討好"-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否定人的自尊,傳達給別人的訊息是:我是不重要的。討好只能得表面和短暫的和諧。

視野擴大一點,看到相關利益與未來還有自己。

300-富足的內心,會由內而外的強大起來

內心富足的人,才能樂意為他人奉獻自己,療育內心的匱乏,看到別人的價值,心中有愛,把事情焦點從事轉移到人。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作者:黃啟團/2019.12寶瓶文化出版/ISBN978-986-406-173-09(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