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始皇留下了很多謎團,他的親生父親是誰?他弟弟城蟜為什麼臨陣倒戈?”假父”嫪毐之亂到底想要攻擊誰?曾經平定嫪毐之亂的第二功臣昌平君,為什麼後來又參與楚軍反秦?始皇后是誰?他后宮的女人都沒有留下姓名。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焚書坑儒」事件的真相等等。
作者化身歷史偵探,大膽假設,嚴謹地從學術論據,參考古文物、石刻銘文、古戰場挖掘出來的秦軍家書,並根據當事者雙方利益推演,從獲利者來推理催生事件的關鍵人物的可能性。
呂不韋獻有孕女給秦王孫的荒誕之說破綻百出,應是從另一個荒誕的”現有孕女”給另一個王的故事,移花接木而來,隨著時間推演,到了司馬遷的時代,因政治立場不同,對他的人身攻擊與醜化而產生……
在史料學的領域裡,有一分資料說一分話,不過,這個原則如果推廣到整個歷史學來奉行的話,就變成了咒語,認為凡是沒有記載的就不存在,在史料缺乏的狀態下,從一條資料發現十條線索,多方聯想與合理猜測,沒有直接證據,就循間接的旁證,上下內外相連,前後左右貫通,將各種蛛絲馬跡串連起來,才能將歷史破碎的斷片連接起來,一窺歷史的真相。
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明確的表達自己對於秦國歷史的看法;「秦取得天下,多用暴烈的行為,但是,秦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革,所以能成就巨大的功業……」話鋒一轉:「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當今的學者們往往拘泥於自己的所見所聞,只看見秦王朝在位的時間很短,而不去審視秦王朝的由來始終,一窩蜂去譏笑,不能對之有所評價。這種做法,無異於用耳朵進食,完全不能品嘗食物的味道。這些耳食者,當是何等悲哀!)
或許司馬遷聽到的故事也影響了他的觀點而寫進了史記中,或許以訛傳訛了千百年後,惡意的重傷變成了事實,或許在專制的焚書和文化統治的尊儒閹割之下,偏離了多元的方向,失去了百家爭鳴的自由與活力,或許,我也是個在歷史課本與電視劇中被洗腦的”耳食者”。
<秦迷-秦史的秘密>李開元著/2020.4聯經出版/ISBN:978-957-08-550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