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吶喊--眾將聽令........你們倒是裡我一下啊!

上次看菜珠兒的紅燜廚娘,說到鹹菜把我帶到了魯迅的故鄉,三味茶樓、阿Q飯店、孔乙己土產、揚二嫂麻辣鍋、咸亨利酒店…….觀光客丟了滿地的竹籤和塑膠袋,大家都搶著吃『魯迅飯』,他被笑嘻嘻的吞掉,沒人想到人肉和血蠻頭。「他煮了自己的心肝,被吃掉的卻是皮毛。……

讓我想起這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師-魯迅
這是我第一次看完魯迅的整本的作品,在渾沌汙濁的環境中,他是那位獨醒的人,就像他在自序裡說的:全中國就像在鐵屋裏沉睡的人,即將悶死。他的大聲疾呼,或許驚醒的人並不多,反而嫌他吵鬧的占多數。他那冷風熱血、犀利真摯的筆鋒,一針見血的透視麻木愚昧的民族性,荒誕野蠻的舊社會,他跳出腐臭的淤泥在高空中回頭俯瞰這個孕育自己的母親,我想,除了清醒、冷靜、先知卓見,他也是寂寞痛苦的吧?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104學年度文藝營上課筆記--即使片段聽課,還是很有收穫

時間105/01/23~25
地點:視聽教室
主辦:國文科教師團隊
主題:「破案一線間-微型小說創作」
講師:凌明玉、許榮哲、張耀升、陳國偉、張娣明
寫小說-偷別人的故事
說故事的方法和形式:極短、小說、散文、小品
懸念-滿足-驚奇(留下餘韻)。人物、場景、情節。
例:川端康成的化妝
「我家洗手間的窗子和殯儀館的洗手間的窗子是相對的。」-空間與場所的對立
窗戶--鏡頭--畫面
化妝的女人:修飾、愛美、權力、慾望、魔女、虛偽……
延伸閱讀:李安-色戒、挪威的森林
寫作之前一定要做田野調查,才知道真實發生的情況。
如何解讀小說文本?
學會讀別人的小說才會看出自己的問題
作者部份
外圍研究:作品的產生
不用從作者的生平去研究(那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的經驗),這樣是暗示作者沒有想像力,生平、出生年、階級、性別、經歷、創作歷程和分期只能作為研究的參考,寫作需要做田野調查。
作品部份
題目,角色(族裔、階級、性別角色與位置)、場景(比喻、象徵、細節)、劇情(衝突點-想做的事情都不能順利)
延伸閱讀:王曉波-黃金時代(自由思想)
文本分析-敘述觀點
第一人稱的意義(有何效果)
形式:
自傳(預設的讀者)、書信(對話對象)、日記(與內心獨白的分野)、獨白、內心獨白
第三人稱
敘事者和角色的距離、全知全能、有限觀點(以主要角色為主要觀點來呈現小說世界)、敘述觀點的變化
主題:作品中最重要的訊息
敘述結構和轉折
結尾:

修辭:語言的使用,深度和廣度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秦崩-帝國的興起與隕落

書架上歷史類的書都會受到我的青睞,這本書被拿起來好幾次,現在終於有空看它了。
作者李開元是四川成都人,北大歷史系學士畢業,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秦漢歷史近三十年,秦漢史對他而言,已經不是書本中的文字,秦漢先民就像他的街坊鄰居一樣與他對話,二千多年前的往事、街景、食衣住行、政治經濟、兒女情長、金戈鐵馬,就像在他耳邊發生一樣,但是,就像他自己在文後的跋所說的,動筆寫下這麼生動鮮活的境界、豐富多彩的變遷其實是很困難的,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同一個時間內出現好多位將來可以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每一位人物都有他成長的背景和性格,讓這位歷史學者很難聚焦在單一事件或單人身上。
看這本書的人,除了對於歷史要有濃厚的興趣之外,更要隨時提醒自己把眼光拉高拉遠,以免被層層的事件、人物弄得眼花撩亂,迷失方向。20160201首讀

讀過李開元的<秦迷><楚亡>之後,決定把好幾年前讀過,覺得不好看的<秦崩>再開卷讀一次,發現,沒有讀過前面兩本書,讀這本會霧煞煞,前面兩本看過了,再來讀這本書,又覺得這些都講過了,老酒新瓶,何必呢好吧或許我的功力還不夠,我只有稍做筆記。

本書從劉邦開始,追述後戰國時代的英雄豪傑,探尋他們的蹤跡與人情風土

劉邦出生的傳說,暗喻著野合生子、趙高是被去勢的宦官,是累世的曲解與醜化、「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三戶指的是:首先揭竿起義的陳勝,一把火燒盡秦都的項羽和以秦制為基礎,創建漢帝國的劉邦。

賈誼的<過秦論>提到,秦之所以速亡,是因為秦始皇、胡亥、贏嬰,三位君王面對已經變化了的形勢卻沒有改變施政的方針,始皇自我滿足而不聽從勸諫,堅持錯誤而一意孤行。二世繼承始皇的錯誤,而更加暴虐加重禍患。秦嬰國勢危弱而無輔無援,孤立無親而救敗無方。

秦末是個唯利無恥的時代,個個急功近利,爾虞我詐,背信忘義,心狠手辣,李斯為了維持地位,毒殺昔日同窗韓非,為了消滅政敵扶蘇與蒙恬,在沙丘與趙高聯手矯詔,逼其自殺,當二世不聽信自己的建言時,違背良心與真理的作<奏請二世督責書>,論理緊湊有序,巧妙的引經據點,避重就輕,順意曲解,以鏗鏘之勢,將黑變白,將曲變直,這一篇文學美才,也見證了二世政權的不可挽救,與李斯自身之誅滅;項羽接受章邯的投降,卻又將二十萬秦軍坑殺殆盡;劉邦與趙高合謀殺二世共王關中,與秦軍約降後再突然進攻,有何信意可言

在那個時代,角逐於歷史舞台上的政治人物們質樸勢利,不受道德倫理的約束,他們以為人生的根本在於利益,利益與道德無關,當利益與道德衝突時,當拋棄道德。忽視道德倫理的規範和人文教育體系的建設,終於走到極端的道德淪喪,這也是秦帝國毀滅的原因之一。

秦崩20250321再讀

ISBN978-957-08-35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