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俗女養成記/江鵝著/大塊文化出版--做不成「淑女」?當「俗女」也不錯啊!!




什麼「俗女」啊?聽起來土土的!是在說那種留著西瓜皮、圓圓臉、粉紅衣服、花短裙的女生嗎?誰會特別去培養「俗女」啊?精心栽種、培育出來的應該是「淑女」才對啊?
 
和十大建設同時間出生,和台灣的經濟一起土法煉鋼長大的六年紀女孩們,從小被教育要聰明伶俐的在鄰居、長輩、老師、親戚之間有禮貌,應對進退要謹慎有度,不能丟家裡的臉,要讓長輩們稱讚有家教,媽媽有在教;還要認真念書,開朗學習,做個認認真真的好學生;講話說國語,對政策服從,對首領崇拜,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論婚前婚後,不論年紀大小,女在非受孕期要保持性無欲,「潔身自好」、「清心寡慾」的矜持,結婚前要目不斜視,端莊優雅,不苟言笑,一旦結婚了,要拼老命生孩子傳宗接代,關起房門,要使出渾身解數勾引老公;對內要求妳溫柔水滑,對外要求妳堅毅果敢;在家裡要賢慧宜家,穩重敦厚,在外要玲瓏剔透嫻靜大方;家要打理的井然有序,孩子要教的有禮貌,功課好,健康活潑,還要上班賺錢貼補家用……
結果當然是每個女孩最終都長成不夠完美的女人,看似一個製造罐頭的養成訓練,卻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個體,唯一一樣的,是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應該要更努力,人前或人後,自願或被迫,總覺得對誰抱歉?
駝著上一輩人的框架迎接新時代,才發現自己繼承價值觀正在式微,作者一直在等,等有個人可以告訴她「沒關係」,但是,有什麼好等的?本來就沒關係啊!或許我們都在努力的活的「理直氣壯」,就像我,一直在學著放過自己,讓自己走出那個時代長輩們根據他們的困境,幫我們設想周到,替我們排憂解難但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對的路」。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最後的讀書會

一般的媽媽會問孩子:「最近怎麼樣?過的好不好?」

作者的母親最常問孩子的話是:「最近在讀什麼書?」或是「某一本書我剛讀過,推薦給你!你一定要看!」或是「跟我交換最近讀的書吧!」

這樣的序文讓我會心一笑,我跟我的孩子的對話好像也常常這樣耶!
 他們曾經共讀的《相約薩馬拉》裡提到一個伊拉克的傳說,故事大綱是:有一個人發現死神推了他一下,並且盯著他看,還比了一個可怕的手勢,他非常的害怕死神來索命,於是借了一匹馬,連夜從巴格達逃到薩馬拉,期望能逃過死神的追捕,後來有人質問死神為什麼要這樣做?死神說:「我沒有要威脅他,那只是個驚訝的表情而已,因為我今天晚上跟他在薩馬拉有約,所以在巴格達看到他時才會嚇一跳。」這個毛姆的寓言一直是她們母子之間討論決斷、命運、無常等等的代名詞。我跟孩子之間也有類似的經驗,不過我們之間輕鬆多了,家裡的魚會不會寂寞都可以把莊子和惠子扯進來、廚房裡剁個雞?庖丁也來湊熱鬧、吃螃蟹要小心法海和尚、來來回回在滷鍋裡翻滾,沒人青睞的食物,被取笑是「花和尚」(魯『至』深)......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跟閱讀、討論有關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家族的紀錄,作者在母親確診罹癌之後,將母親 一生的成就與貢獻紀錄在這本書裡,他的媽媽真的很偉大,但是也完美到讓人害怕,就像站在聖人的面前會自慚形穢一樣,讓人好難親近喔!這本書也可說是一本面 對死亡的書,兒子眼看著親愛的人在眼前逐漸淡化,母親坦然面對人生大限,利用他們共同讀過的書來讓家人釋懷,又讓我覺得這個模範家庭距離現實好遙遠,這個 家裡的人們面對這麼大的人生課題,竟然沒有人崩潰、抓狂、互相怨懟、倦怠......,實在是罕見的聖人家庭。
雖然我不是這麼喜歡作者高高在上的書寫口吻,但是這位母親用感恩的心情面對越來越不舒服的身體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這個家庭對於勇敢出櫃的孩子坦承的分享失落與接納、作者本人對同志身分的自在、生命的巧合用共同讀過的故事譬喻......等等,都讓我感動,另外,書中提到好幾本引起我興趣的書,也算我與這本書的另類讀書會吧?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從《同名之人》找到果戈里的《外套》





最近在讀一本美籍印度裔作家-鐘芭.拉希莉的作品《同名之人》,書中主人翁的父親在一次火車出軌的意外中,因為正在閱讀尼古拉.果戈里的《外套》而保持清醒,在凌亂的搜救現場,被壓在焦黑的屍體與車廂殘骸之下的他,也因為被搜救人員發現他的手緊握著這本書的殘頁而獲救,於是他把兒子獻給這位自己最喜愛的俄國作家,以他的姓-果戈里(Gpgol)來幫孩子命名,但是父親一相情願對偶像的供奉卻造成這位年輕人一生的困擾,在印度與美國兩邊文化衝突之下已經找不到認同了,還要跟同伴解釋這個發音奇怪又與眾不同的俄國名子,讓他恨不得趕快長大到法定年紀,可以自主公證改名。

主角果戈里在對自我的懷疑與文化之間的拉扯之中徘徊,像個無主的孤魂一樣在虛無之間飄盪,就像另一位不容忽視的配角,幽靈般陰魂不散的從主角還沒出生就開始追著他,糾纏著他,這本書不斷的出現在這個故事中,從一開始的那一班死亡列車,到主角中學時代文學課堂上老師因果戈里與之同名而向大家介紹這位十九世紀的俄國作家生平與作品,第三次出現是在主角20歲的生日時,爸爸送給他的禮物,還引用了另一位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名言:「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出來的」,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又再次出現,是爸爸跟他解釋為什麼以果戈里之名為他命名,多年之後辦完父親的喪禮,果戈里在佈滿灰塵的舊物之中找到了當年爸爸送給他的這本書,翻開書頁,他終於開始閱讀這位與他同名之人的著作,似乎也象徵著開啟與父親之間的溝通。

這樣完全激起我的好奇心,於是我把這本書找來看看,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借到的果戈里的小說集,由丘光編輯與設計,書名是《外套與彼得堡故事》,收錄了包括外套在內的五個短篇故事,描述下層階級的文官、鐵匠、裁縫、畫家等小市民,在首都聖彼得堡上流社會的大官與貴族的鼻息下討生活,作者文筆細膩深刻,在他筆下彷彿看到將近兩百年前的北國,必須有足夠禦寒的外套,才能對抗嚴寒的天氣,磨損的舊外套讓肩背凍傷的窮人,只能快跑過街,再快速用力的跺腳,直到恢復意識為止,故事《外套》的主角是孑然一生的低階文官,省吃儉用存了一輩子的錢只能請裁縫做一件新外套以求保命,在一戈比一戈比(一盧布=100戈比;做一件外套至少需要80盧布)漫長的存錢過程中,他不知不覺跟這個未來能帶給他溫暖和美觀的新外套產生了類似妻子般的情感和期待,每天回家少點一盞燈、少喝一杯茶、少吃一頓飯、少洗一件內衣、小心翼翼的走路以免鞋底受損又要花錢補等等的折磨,想到將來的新外套,精神上就得到了撫慰,彷彿有位可人的伴侶願意與他攜手度過下半輩子,與他共同面對寒風和繼續的苦日子;然而作者不會給我們喘息的機會,當他穿上新外套,享受著溫暖、舒適、還有羨慕的眼光的當天晚上,他的新外套就被強盜搶走了,從幸福的雲端墜下的他,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同情他的人必須將身上多餘的錢投資在逢迎拍馬上面以求自保,有能力幫助他追回外套的長官卻擺出派頭,端起架子的訓斥他越級呈報,讓本性老實、守規矩、又膽小害羞的主角嚇的渾身發抖,因而狂顛致死。從此以後,在他被搶走外套的那一帶,每天晚上都會出現一個尋找外套的鬼魂,不管是那一種材質、那一種布料、那一種剪裁方式,一律搶走,每一個被搶走外套的人都因為深夜被搶走保暖的工具而凍傷肩背(就像他窮困的時候一樣),直到他終於剝下那位大官的外套,也訓斥他一頓之後,搶外套的鬼魂終於平息了。


心得寫到這裡,也反覆看了幾遍,我還是不懂「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裡出來的」這句話,不過這個故事還是給我很深的感觸,主角在現實世界中是最卑微、最膽小也最不被重視的小人物,但是他死了以後化為厲鬼,竟然會大膽的到處搶劫(這個行為不就跟當初搶走他外套的強盜一樣嗎?)連警察、大官都怕他,他活著的時候是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的形象,變成鬼魂以後竟然變成身材高大、留著大鬍子、伸出拳頭來可以嚇死人的壯漢。
我在想,當時這位從鄉下到大城市求發展的窮作家,或許也飽嘗冷眼與譏諷吧?感覺他把自己投在這個期待外套帶給他溫暖的小人物身上,現實世界無法替他伸張正義,也沒辦法挺直腰桿,那就化成鬼魂吧!或許在那個陰陽顛倒的世界裡,正義也會站在窮人這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