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大宋之變1063-1086

 


破解百年大宋由盛轉衰的關鍵真相,還原北宋政爭君臣,再歷史大時局的命運與選擇

說到「北宋」我的腦海裡只知道開國皇帝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還有滿江紅歌詞裡的臣子恨-「靖康」恥,這三位皇帝,那中間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以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從宋仁宗(趙光義的孫子)開始,經歷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靖康)……政治生態的演變,宋朝由盛轉衰,士大夫被禁聲,當權者反覆的政策下,走到了「恥」這個字。

書中的分析非常縝密,資料也很珍貴,我把我認為的重點蒐集在下面,有興趣的夥伴可以點進去看喔!

 

()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靖康)

濮王(英宗生父)名義爭奪戰,從表面上看是有關禮義的學術爭論,論辯雙方所持的依據不外乎三類:一是儒家經典,二是現行的法令條文,三是歷史上前代帝王的做法。文人打仗,武器是文章,拚的是學問。引經據典、論議皇皇、字句鏗鏘、文采飛揚。追隨正義還是權勢?司馬光選擇正義。

129皇帝(神宗)的小聰明-司馬光的大智慧

士大夫的行為準則,一個臣子的忠誠,要超越官僚集團的派系利益、幫助皇帝克服個人情感對國家事務的干擾。做倒從道不從君

160王安石的理財口號「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221神宗享用高官厚祿收買司馬光(叫他不要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

「卿何必如此,專徇虛名?」司馬光認為正確的治國理念是利國利民,為了理念,可以犧牲高官厚祿。司馬光寫給王安石的信裡說到:「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介甫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光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謂和而不同也。」

310神宗急著想證明自己與父親即位的正確性,急著富國強兵,不惜與民爭利,任性的揮霍著手中的權力與百姓的性命,引起民怨與無效的征伐,驕傲的神宗是孤獨與鬱悶中死去的。

328王安石當政,「一道德」壓制異論18年,「居廟堂之高而憂齊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士大夫風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浩然正氣已被消磨殆盡,官員習慣了把苟且偷生當作生存智慧,把危言正論當做狂妄自大;一個言路堵塞,拒絕批評的國家「民怨於下而不聞,國家危而不知」就像閉著眼睛、捂著耳朵、赤足狂奔,前路多荊棘險阻,能不受傷害嗎?

354神宗死,哲宗年幼,太皇太后當政時,章惇批評諫官的任命須避嫌(內臣、外戚、親戚、須公開,不能私下推薦…)太皇太后與司馬光同時掉進道德潔癖的陷阱,太在意自身道德完美,一遭攻擊,變轉為內省,忽略所處地位政治目標。相較於王安石宰執的時代,台諫官迴避宰執的制度早已被破壞;這場爭辯,章惇趾高氣昂,司馬光慚愧不已。

379「司馬相業」的寬容悖論

哲宗上任,太皇太后請司馬光主政,他一心以為開放言路,放任諫官恣意發聲的寬容態度能挽救局勢,但是,士大夫原本「獨立思考精神」、「總體面貌積極向上」、「統治集團內部沒有嚴重分裂、」「求同存異,一致向前」的總體精神,經歷神宗朝與王安石的「一道德」摧殘,已經消失了,掌權者一意孤行,只有應聲蟲才能被提拔,粉飾太平者才能平步青雲,士大夫被工具化,政治家缺乏大局觀,當權者聽不到也看不到真實的情況,在膚淺虛偽的吹噓中篤信天下太平,在自我麻醉中走向滅亡。

臺諫觀大多是飽讀詩書,對自己和他人都懸以抽象的道德高標,高度的自以為是(司馬光就是這樣),打擊敵人不擇手段,缺乏中庸之道與寬容共存之裡,司馬光沒有警覺到:放任台諫官等於放棄了寬容政治。在意見不平等(太皇太后的高度信任與依賴)的政治秩序之下,司馬光的寬容政治理論反而成為一言堂。

大宋之變1063-1086>作者:趙冬梅/2020.12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 發行/ISBN978-986-344-843-3(平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